國人企盼高質量品牌展會
中國會展業市場是目前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許多國際展覽界著名集團已把目標瞄向中國,在中國設立辦事機構,投資展覽基礎設施,把國際上一些著名的展覽項目移植到中國。近幾年來,中國會展業市場風起云涌,發展勢頭高速、驚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僅各地舉辦的紡織服裝展會而言,人們很難確切統計,一個城市一年中到底舉辦過多少場次。有資料顯示,去年我國舉辦各類展會2500多個,(其中紡織服裝主要會展城市約占1/5)行業總產值70億元人民幣,平均產值280萬元人民幣/個;對比而言,德國作為世界頭號國際貿易展覽會的舉辦地同年展會總數僅300個,平均產值近1000萬歐元/個。這組數據向人們傳遞了一個信息,中國展會雖量多,但創造的產值不高,究其主要原因是重復辦展、質量不高,據業內統計,90年代末期,展會利潤下降為30%,到現在只剩20%。
如何看待紡織服裝專業展會在運作構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低水平會展如何向高品質展會過渡?展會過多是否好事?企業在參展中如何創新市場營銷手段,迎接寬領域、全方位、多層次的展會市場開放?就這些問題,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姜哲悉數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姜副會長說:“對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要急于下結論,展會同樣如此。中國經濟發展是梯度的,中國會展業的發展還沒有一個中長期規劃,會展業本身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怎樣給展會打分,只有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手段,看老百姓、消費者對它的接受和認可程度。比如,紡織服裝展會各地都在舉辦,經濟發達地區—廣東最早,北京、上海、遼寧、大連、青島等城市也有,但大都集中在沿海地區,西部地區如昆明,借助“世博會”也搞個服裝展,國際上214個國家,知名服裝展事都集中在商貿大都。拿世界上知名展會數量的總和除周邊人口,中國舉辦的展覽除以13億人口,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平均展覽所占有的人群量要遠遠高于國外,這說明我國展覽業潛在的巨大市場容量,展會的誕生,正是迎合了市場的要求,因為消費內需、擴大需求仍處在上升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講,展會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可以進一步做個分析比較,5年前,中國人均GDP收入不到600美元,現在達到1000美元,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展會是引導人們消費,滿足人們的欲望,更是企業作為市場營銷的手段。像服裝服飾展不僅僅是滿足人們需求,它更是文化、藝術、享受、精神生活的混合體”。
“今年北京CHIC期間,有關部門在參展的紡織服裝企業中作過一項調查:超過50%的參展企業認為展會的作用和意義不會因此降低;四分之一參展企業認為展會存在和發揮作用會變得更大;愿意增加或保持現有參展規模的企業占全部企業數量的87%,展會成為展示企業形象、表達文化理念、溝通展臺特裝的重要載體,像紡織服裝專業展會,它可以引導企業往品牌、設計、文化、藝術、高利潤空間發展”。
對專業性展會傳統的運作模式如何進行創新?姜副會長談道,過去依賴紅頭文件,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長期戰略眼光,不善于互利合作的做法必須糾正,進入會展業的門檻必須有個界定。有些地方舉辦展覽采用“游擊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有的服裝展組織商家擺攤、推銷、賣貨,展出的產品根本沒有體現品牌意識,這不僅損害了公眾利益,也偏頗參展目的,在業界造成不良影響。一些組展單位缺乏“兩個品牌”意識,(無統一標志,無品牌裝飾)最終導致展會效果適得其反。
姜副會長說,重復辦展必然造成爭搶參展商,阻礙了名牌展覽的發展;而低水平展會業界深惡痛絕,它攪亂了市場,攤薄高質量展會的利潤率,其結果自然消退。競爭的結果將會淘汰辦得不好的展會,而好的展會將在競爭中走向集中和壟斷,新的名牌展會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要用市場經濟的眼光看待展會的發展,根據市場消費潮流的預期去組織、推介展覽,共同做大會展業這塊“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