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特色化裝點服裝展
近年來,國內各地紛紛籌辦國際性、國家級乃至地區性的展會。作為紡織服裝大國,服裝展會自然也成為熱門,展會之于服裝企業,更是如水之于魚。
但縱觀中國的服裝專業展,依然處于戰國時代。局外人覺得“有點亂”,業內人感到“有點煩”。一方面,服裝市場已經進入品牌化的今天,“把服裝展會做成品牌”的意識已經在一些發展較成熟的服裝展會中形成共識。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各地服裝展會紛起,新面孔不斷,匆忙上馬,照搬模式,造成資源浪費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對會展業而言,同一地點,相同內容的展會如果相隔的時間太近,展會的效果必定會因展商和觀眾的分流而大打折扣;過多過濫的展會也會使展商對展會的信任度降低,使展會的聲譽受到損害,從而影響到整個展覽行業的健康發展。就中國服裝展會來說,上規模,上檔次,體現專業化水平,突出個性化特色,是展會保持生命力的不二之選。
而目前中國服裝展會中的佼佼者,也無一不具有規模大、個性化的特點。北京的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的特色是規模效應,并且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展會品牌,其在業內的影響力,令其他同類展會難以望其項背;上海時裝周以展示外國品牌為主,其目標是成為國際品牌展會;而廣東虎門服裝交易會,雖然是在一個小鎮舉行的展會,但是由于有當地雄厚的服裝產業做基礎,也辦得有聲有色,令人不容小覷。
分析成功的服裝展會,都可以總結出一套模式出來,但一個成功的模式并非人人適用。在服裝展會的起步階段,照搬別人模式的方法可能會使展會完整地操作下來,但在服裝展會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生硬照搬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局勢。首先,要看展會項目上馬的準備工作是不是已經做好,是不是具有舉辦服裝展會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性;其次,從國內為數不少的服裝展會招展、招商一年更比一年難的情況,我們也可以看到,服裝企業的市場意識越來越明確,買家也在追求高效率。沒有自己的特色,定位不明,服務性不夠,功能性不增強,空拉個大架子的服裝展會很大程度上還在依靠政府補貼,隨著展會運作市場化的進程,自然要有一批不能產生效益的服裝展會被市場淘汰。而中國服裝展會業,巨頭已經逐漸產生,也將面臨全新的、更加快速的調整。
其實,專業展會就是組織方和參展企業之間的博弈,只有在和諧、規范的游戲規則中,才能尋求共贏,彼此實現理性的角色歸位,對于如火如荼的服裝業來說可謂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