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第3屆南京國際美術展年底舉辦,探討“藝術如何塑造歷史”
日前,第三屆南京國際美術展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展覽會將于今年11月12日至2017年2月12日在南京百家湖藝術中心舉辦。展覽由中國僑商聯合會、中國公共外交協會、百家湖國際文化投資集團主辦,將以“HISTORICODE:蕭條與供給”作為展示設計主題,力求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展開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全球化背景下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之道。
第三屆南京國際美術展延續并強化策展人機制,設置總策展人一位,聯合策展人一位。由總策展人制定展覽主題、構建展覽框架,并依據展覽總主題選擇聯合策展人,再由聯合策展人自主制定展覽分題,并在分題框架內選擇適合的參展藝術家;出任本屆展覽總策展人的是藝術史學家、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呂澎,聯合策展人則是來自意大利的萊蒂奇婭·拉加利亞。與此同時,展覽組委會還邀請
了韓國的李章旭與申寶瑟、德國的Heidi Ballet與中國的何桂彥、付曉東、杜曦云、盧迎華7位策展人、批評家成立了專門的學術委員會。
征集作品采取全球公開海選與學術委員會提名推薦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組委會在海內外媒體廣泛發布征集,藝術家可統一到在線報名通道報名;另一方面,學術委員會提名的參展藝術家,由策展人再進行選擇,并最終確定參展名單。本屆展覽計劃展出800余件作品,涵蓋400位藝術家的各種美術門類和表現媒介。
“HISTORICODE可以翻譯為‘歷史代碼’或‘人文主義代碼’ ,其核心在于藝術家要塑造怎樣的歷史,才能對人類曾經的成就給予保護,為人類的今天承擔責任,為人類的未來提供條件,這是我們在此次展覽中最渴望討論的問題。 ”呂澎在闡釋展覽主題時說:“至于‘蕭條’與‘供給’ ,前者指的是我們每天面對的問題,它們源源不斷地發生,各國領導、政治家、科學家、經濟學家都在力圖解決,而這些問題和藝術又有怎樣的關系?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藝術肯定與當下的語境息息相關,我們希望藝術家以作品提出他們的方案;供給則是指藝術家提供的思路、方案和愿景。 ”
呂澎同時指出,明確主題并非是要將創作引向單一化,而是為評委與參展藝術家提供思考的路徑。“有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當代藝術處在一種‘溫開水’的狀態,難以讓人產生積極的反應和思考。那些形形色色的看法構成了今天當代藝術表面的繁榮,其實質是否卻是蕭條呢?全球化時代藝術的‘豐富性’是否正掩蓋了其‘精神性’的缺失呢? ”呂澎直言。
曾多次與中國策展人交流,并與中國當代藝術家宋冬進行合作的李章旭認為,以“蕭條與供給”為主題能帶給人許多啟示,他說:“任何的問題都有很多解決的方式——與其宏闊地討論解決方案,不如讓每個藝術家用自己的作品進行闡釋,表達自己的想法。我非常喜歡中國文化,特別是《道德經》 。面對這次展覽的主題,我時常會想,古老的東方智慧或許能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給今天的西方世界以啟發;而精神上的豐厚底蘊或許也能‘供給’經濟危機、能源危機所帶來的物質‘蕭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