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洽會:舉辦了17年的大會展
2000年到2016年,這是時間長河中的17年,也是青洽會走過的17載歷程。17年前的青海不能與今天同日而語,但那時候的我們已然成功舉辦了青洽會——這個區域投資貿易洽談的大盛會。而且一辦便是17年。
17年光陰荏苒,17載歲月更替,從投資洽談、貿易合作到綠色發展再到“一帶一路”,從簽約項目協議金額72億到1000多億,從青海會議中心大廳內布展到青海國際會展中心數萬平方米的標準展館,從平面的展覽到高科技手段的充分利用,青洽會走過了一條成長、變化、發展、提升的會展之路。其間,收獲了成果、收獲了精彩,更收獲了中國、世界對青海的認知。
17年的辦會歷程充分驗證了青海能力,展示了青海魅力,體現了青海實力。也正是這青海能力、青海魅力和青海實力讓青洽會得以持續17年。
一場從零開始的會展
【關鍵詞】青海能力
2000年6月,由原國家經貿委提議,經青海省積極爭取,在國家民委、全國工商聯的大力支持下,在青海省會西寧市舉辦了“民營企業參與西北經濟結構調整項目洽談會”展會。
在最初籌備會的現場,來自外省區的代表就參展產品和商品沒地方展示的問題好一陣議論,甚至頗有微詞。應該說,展會對于17年前的青海是件陌生的事情,且當時的青海根本不具備承辦大型展會的設施條件。展會期間,只在青海會議中心前廳的一、二層樓擺放了有限的一些展品。
窮則思變。在2001年的第二屆青洽會開啟了分會場,利用了青海博物館作為展示區。盡管是權宜之計,卻從某種程度上保證了青洽會得以延續。
2002年,青海省在城東開發區建設了西寧的第一個展館,面積雖小,但卻是青海會展經濟的初始。2003年,為推動全省會展產業以及全國會展產業更快、更好發展青海省在城南新區建設了展館,這便是青海國際會展中心的前身。2005年對青海國際會展中心舊館進行了改建,改建后的場館建筑面積(兩層)為 18000㎡,可供搭建展位搭建面積為9635㎡。2008年8月籌建了青海國際會展中心新館,新館建筑面積為28800㎡,展廳可搭建展位面積13630 ㎡,可搭建標準展位680個。
【視點延伸】
從客商邀請到招商引資,從項目謀劃到洽談簽約,從會務布展再到接待服務……17年的青洽會,我們練就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隊伍。這支隊伍代表的就是青海能力。
青洽會讓青海聲名遠揚
【關鍵詞】青海魅力
從含著“水分”的72億元協議金額,到1000多億元象征著“純利”的合同金額的簽訂,17年的青洽會為青海聚集了數千億元的發展能量;從把青海說成青島,到合作的朋友遍布天下,17年的青洽會已經讓青海聲名遠揚;從最初的出讓礦產開采權,到高精尖技術的綠色合作,青洽會助推青海扛起了產業升級的大旗;從破產企業的重組到2002年首次扭虧實現利潤到2005年利潤率排行位居全國第一,青洽會促使青海工業結構日趨合理,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撐地位開始凸顯。青洽會作為特定時期青海工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推進升級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除了直接、明顯的效益,青洽會帶動了我們的旅游服務業、會展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產生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2006年,青洽會站在了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新起點上。青藏鐵路的全線通車、“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的實施、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啟動等,都為本屆青洽會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洽談、選擇、投資與合作的空間。
2009年,青洽會擔當著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全力以赴“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特殊使命,探索了一條“以商招商”的成功之路。
2010年,“柴達木循環經濟項目推介會”、“郁金香節”、“吸引外資洽談會”的活動并入青洽會,著力突出了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新要求。
2014年,“綠色、節能、環保”成為關鍵詞,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時代要求,是一屆立意高、規模大、上檔次、見實效的合作盛會。
【視點延伸】
主題在變、參會人數在變、參展內容在變、會展的成果在變,青海的眼光、觀念更在變。一屆勝似一屆的青洽會,從不同的角度讓青海的魅力放大再放大,延伸再延伸。201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350.43億元,增長15.3%,是之前30年來增速最高的一年,增速在西部12省區中排第二,在全國排第四。
青洽會凝聚著發展力量
【關鍵詞】:青海力量
在2011年青洽會執委會組織召開的會議上,有一個這樣的強調說明:本屆青洽會所有的簽約項目一定要符合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的要求,要符合大會“綠色、節能、環保”的主題,堅決杜絕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簽約。
一位在青海投資的企業家很是感慨地說道:“現在到青海投資的門檻越來越高了!”他所指的門檻就是青海在招商的過程中,越來越看重項目是否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是否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是否符合低碳環保的發展理念。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已經成為青海省決策者的一致觀點。
因此,本屆青洽會較以往主題更突出,內容更豐富,項目更成熟。我們事先規劃、篩選了一批符合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發展要求,具備上游產業基礎,能較好地延伸產業鏈,經濟效益明顯,有較強的拉動力的重大項目,一對一、點對點地上門推介和對接。從項目洽談開始就嚴把審核關,確保簽約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青海省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
憑借青洽會這一對外開放和合作交流的平臺,我們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推進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水電、石油天然氣化工、鹽湖化工、有色金屬冶煉及精深加工、裝備制造、特色輕紡、建材等具有地方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產業不斷壯大;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高起點起步;現代高原農牧業、高原特色旅游業蓬勃發展;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穩步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融合發展局面基本形成。
【視點延伸】
從單純招商到選商、挑商,不單是我們的眼光看得遠了,更是我們的發展理念在歷經數年打磨后發生了深刻變化。表明青海可以有實力、有力量挑三揀四了,完全能夠對不好的項目說“不”了。我們著力發展循環經濟,在低碳增長、綠色發展的前提下,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不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2016年6月20日,第十七屆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第三屆環青海湖(國際)電動汽車挑戰賽今天盛大啟幕,通過青洽會這個大舞臺,青海以更加自信、更加開放的姿態矗立在世人面前。對于青海,青洽會并非一個單純的展會,而是展示青海、宣傳青海、走進世界的一個平臺,是吸引世界目光的一個聚焦點,是資金和技術投向青海的一個磁場。青洽會給青海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層面上的變化,更是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場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