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全球家電電子展為何向中國集結?
《日本經濟新聞》6月2日報道稱,隨著物聯網(IoT)的普及,世界知名的家電及IT技術展銷會正在向中國集結。4月下旬在深圳舉行了“CE CHINA”,5月中旬上海舉行了“亞洲消費電子展(CES ASIA)”,同樣是在上海,6月底還將舉行“世界移動大會(MWC上海)”。由于夏普和東芝等日本家電企業日漸式微,日本代表性的家電展“CEATEC”的影響力和聚客能力不斷下降。為何在中國的展會能吸引更多的參展商和參觀者?日本要如何才能卷土重來?《日本經濟新聞》將尋找其中答案。
“2015年歐美知名IT企業的高層紛紛前往上海和北京,而不是臺北,這在臺灣成為了一個大問題”,在亞洲消費電子展的會場,臺灣出身的美國蘋果中國法人的工程師唐宏宇如此表示。每年6月初,臺北會舉行名為“臺北國際電腦展”的IT展會。按慣例,IT領域的知名企業家將在展會期間發表主題演講。但2015年的展會,只有副總裁級的高管訪問臺北。臺灣媒體紛紛指出了這一問題。
原因是,2015年在臺北國際電腦展之前,亞洲消費電子展在上海首次舉行。“CES”是每年1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世界最大規模家電IT展銷會,由于其亞洲版在中國首次舉行,這一領域的歐美知名經營者齊聚上海。另一方面,中國IT企業巨頭聯想集團也在當年5月下旬在總部所在地北京首次舉行了自己主辦的展銷會,英特爾和微軟等美國主要企業的領導人前往北京發表了主題演講。
那么,歐美的展銷會如今為何偏偏向經濟增速放緩引發擔憂的中國集結呢?
從世界生產基地變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原因有以下幾點。臺灣的臺北國際電腦展曾是亞洲最大規模的個人電腦展銷會,但如今IT產品的主流不再是個人電腦,而正在轉向智能手機等便攜終端,這是原因之一。正如從最近中國大陸游客的“爆買”中看到的那樣,雖然經濟增長率降至6%,中國大陸的中產階層崛起帶來的購買力的增長仍令人吃驚。中國此前被視為世界的生產基地,但如今正在轉變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德國調查公司捷孚凱(GfK)的總經理Jürgen Boyny預測稱,從世界中產階層的分布來看,2009年亞洲地區的中產階層僅占28%,但到2020年將達54%,2030年更將增至66%。尤其是中國大陸市場增長迅猛,已占到世界家電消費支出(約1萬億美元)的4分之1,很快將超過世界最大市場美國。
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大陸已在第一時間涉足無人機和可穿戴終端等最新物聯網設備的制造,并在這個領域領先于世界。日本家電企業拘泥于此前取得巨大成功的電視,而臺灣企業也遲遲未能完全走出通過個人電腦構建的全球供應鏈。這正是成功者試圖保護過去技術的所謂的“創新者的窘境”。
CES和亞洲消費電子展的主辦團體原本被稱為“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但為了將重心從家電轉向物聯網和汽車相關產品的展示,自去年起,將名稱改為了“美國消費技術協會(CTA)”。該協會總裁蓋瑞·夏培羅(Gary Shapiro)闡述新的運營方針時指出“只要是國防以外面向消費者的技術和產品,不管是B2C還是B2B,全部都將被納入(展會)”。
另一方面,CE CHINA則是主辦歐洲最大規模家電展銷會“IFA”的德國柏林國際展覽公司(Messe Berlin GmbH)自2016年起在中國舉辦的展會。IFA負責人Jens Heithecke表示,“與增長率已經放緩的歐美家電市場相比,中國市場明顯受到期待”,解釋了進駐中國的理由。不過,為了與明顯轉向物聯網領域的 CES形成差異化,決定大力涉足冰箱和洗衣機等白色家電領域。作為理由,Jens Heithecke 表示“中國的中產階層具有對歐美家電品牌的強烈憧憬”(Jens Heithecke)。
在進駐中國的時機上,每年2月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世界最大手機展銷會“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的歐洲移動通信業界團體GSMA主辦的“MWC上海” 走在前列。而自2015年起,將原本以“亞洲移動通信博覽會(Mobile Asia Expo)”這一名稱舉辦的展會改為現在的名稱,今年將迎來第2屆。
中國大陸手機入網人數達到約7億
據GSMA的調查,中國大陸手機入網人數達到約7億人,成為世界最大規模,而從接入量來看,智能手機的利用率也達到約70%,遠遠超過歐洲市場。蘋果推出瞄準中國大陸市場的新款“iPhone SE”也是基于這個原因。對于歐美的家電IT企業來說,今后如何拓展中國大陸市場正在成為重要戰略。
原因有以下幾點。臺灣的臺北國際電腦展曾是亞洲最大規模的個人電腦展銷會,但如今IT產品的主流不再是個人電腦,而正在轉向智能手機等便攜終端,這是原因之一。正如從最近中國大陸游客的“爆買”中看到的那樣,雖然經濟增長率降至6%,中國大陸的中產階層崛起帶來的購買力的增長仍令人吃驚。中國此前被視為世界的生產基地,但如今正在轉變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那么,日本和臺灣的家電行業和展銷會今后應何去何從呢?主辦亞洲消費電子展的蓋瑞·夏培羅總裁在當地的記者會上表示,“2017年由于會場的關系,決定在6月初舉行”。這樣一來將與臺北國際電腦展在時間上完全重合,因此參加記者會的臺灣記者發出了擔憂的聲音。
日本的CEATEC每年10月在千葉縣的“幕張國際展覽中心”舉行,時間與一系列的中國展銷會并不沖突。但從1月的拉斯維加斯CES開始,隨后是2月的巴塞羅那MWC、3月的德國漢諾威CeBIT、4月的CE CHINA、6月的亞洲消費電子展、臺北國際電腦展、MWC上海,9月初在柏林舉行IFA,CEATEC將在一年中的最后時間舉行。
各類展會在分工上形成了一種默契,即1月的CES是預測當年技術動向的展會,9月的IFA是瞄準年底商戰的實際的洽談平臺,而10月的CEATEC則是披露日本新技術的舞臺。但日本企業最近由于與海外廠商的競爭,開始將新產品率先在海外發布,源自日本的新技術不再像過去那樣多,因此CEATEC的受關注度顯著下降。
日本在展會的運營形態也存在課題。海外的展銷會由民間的展銷會運營公司或業界團體舉行,采取的是商業模式。而日本則是在政府的指導下,以業界團體為主體運營。這樣一來,展會總會帶上行業集會的色彩,向海外媒體等的信息發布也存在欠缺。
不缺席展會的德國總理
在海外展會業務方面最為成功的是德國,而提出振興產業的默克爾總理或參加開幕式,或到訪會場,對于展會可以說是無一缺席。當然,電視等媒體也隨其一同到訪會場,明顯推動了國際知名度的提高。
在日本,一味依賴貨幣政策的“安倍經濟學”開始面臨疑問的聲音,例如熊本地震導致的消費稅增稅的推遲以及負利率政策的利弊遭到拷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作為“第三支箭”提出的激發民間部門活力的政策可以說仍被認為不夠充分。
在互聯網商業上,作為發源地的美國的主導地位或許難以改變,但在物聯網領域,本來在制造業領域具有優勢的日本應該進一步發揮領導能力。在被中國搶占先機之前,日本的家電和IT行業以及政府應進一步匯集國內的智慧,努力加強面向海外的技術和信息宣傳能力。國際展會向中國集結,或許可以說是對日本提出了的一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