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品牌 重需求 讓展會賺錢
據有關統計表明,目前我國有各種規模的展覽公司2000多家。兩年來,全國每年平均辦展約1700個左右,展覽行業以每年近20%的速度發展。但有關統計資料也表明,機遇與風險是并存的,國內會展業還有至少30%的展會在賠錢。這讓我們看到,會展業其實也是一個復雜的市場,尤其是起步不久的中國會展業還要經歷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
誰都知道會展業是高贏利的行業,其利潤率大約在20%至25%以上。那么,為什么還有相當多的會展要賠錢呢?原因是辦一個展覽的前期投入非常大 ,組織者要面臨很多風險;首先就是資源風險,而國內會展市場的資源是有限的。其中品牌就是一個主要的資源。
在展覽業,品牌效應是一個展覽搭建公司最可寶貴的財富,而現在很多展覽企業缺少的正是這種品牌,沒有品牌就意味著沒有足夠數量和質量的參展商。一般非名牌的專業性展會最大的收入就是展位費,參展商的數量決定了一個展會能否收回成本,而參展商的質量又決定了能否吸引到有效的購買商,有效的購買力又是一個展會能否繼續辦下去、能否成為名牌的重要條件。如此的循環需要的資源并非能在短期內達到。正如一些參展商所說,“任何一家公司和企業都不敢貿然參加一個只有一年歷史的展會。”
現在國內展覽會的主題和類型很多相互雷同。由于重復的展會非常多,企業對于一些展會的邀請非常反感,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無形中市場的有效需求又下降了。可以說,大多數年輕的展會在前三屆都賠錢一點兒不足為怪。只有實力強的公司才能堅持長期投資。
另外,辦展企業賠錢還有其他的原因,如國內有些政府機構和行業協會為發展當地經濟,免費請相關單位參展,展會本身就是不以贏利為目的;有的是象征性的收費,不足部分由相關部門補貼;還有的展覽會的辦展機構是為了培養名牌展會,把收入全部投在展會上,造成不贏利,但展會也辦得紅紅火火;有的展會由于各種原因造成展會支出大于收入,導致“賠錢”現象。當然,任何商業活動都有虧賺的可能,從事會展行業的單位應該有這種準備。
針對賠錢問題,現在會展業已經有一個共識,就是要根據各地的經濟文化特點來舉辦展會,另外還要有新意的策劃。一些業內人士指出,不成功的展會大致都重復一些相同的模式,存在一些“通病”。如果在會展模式上缺乏創新,就不會引起參展商的興趣,給他們帶來真正的利益,這也就無法促成展會的成功舉行。因為參展商來參加展會的目的是為了能夠促進企業的發展,拿到訂單,獲取相關的信息,和同行及時溝通,感受產業發展的走勢等等,如果你能真正了解每一屆展會每一個客戶的新的需求,制定出合適的展會主題,量身訂做,提供給參展商想要的東西,你的展會就肯定會成功。現在的展覽更加專業化和規模化,如果展覽組織者缺乏足夠的專業認識和充分的市場準備,對客戶所在產業的特性和市場的發展情況沒有透徹的了解和深層次的認識,最終很可能會導致展會失敗。
在業內,還有更多的人認為只有通過市場競爭才能使會展經濟的賠錢問題得到客觀解決。中國的會展行業起步較晚,和國外的會展公司相比,規模相對較小,但會展業的發展速度很快。因此,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有一部分會展公司會主動出局,一部分具有相當規模的會展公司會逐步崛起。市場最終會決定誰才有權利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