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會展傳播發展有助于北京共識的形成
近十多年中,我國已經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許多令人矚目的國際活動與會議。2016年9月,G20峰會即將在杭州召開,杭州人民、乃至全國人民都寄予期待。這樣一種大型的活動、展覽、會議,對傳播究竟意味著什么?對輿論究竟意味著什么?
在由中國新聞史學會輿論學研究委員會主辦,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人民在線與人民網新媒體智庫承辦的第二屆中國輿論學論壇上,上海大學會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敏教授圍繞“輿論發起與會展傳播”發表了主題演講。
張敏教授認為,會展活動是人類社會一種主動的創造,到了近現代它并沒有變得薄弱、變得消失。特別在我們國家,會展活動變得非常重要--成為我們一個重要的戰略工具,發揮著生產性服務、生活性服務、文化各個領域,教育、科技各個領域的服務活動。會展活動已經成為一種輿論關注的對象。
會展傳播與媒體傳播有很大不同。張敏教授指出,主要是它以現場集聚的面目出現,無論是會議還是展覽、還是大型活動,哪怕從千里之遙、萬里之遙都要趕到現場來,是現場集聚性的活動。會展傳播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個平臺,根源于用戶生成,會議是由參加會議的用戶們、展覽是由參加會議的展覽的企業們,生產商、經銷商,活動甚至是由那些直接的參與者、觀眾們。
會展傳播和媒體傳播不一樣主要在這幾個方面:
首先,它在單向度的信息傳播之外,還伴隨著全方位的意義溝通。信息傳遞和意義溝通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其次,會展傳播在單一化的認知之外還伴隨著場域化的體驗溝通,這個體驗溝通與單一化的認知也不一樣。
此外,會展傳播在目的化的共識和協商之外,還伴隨著共同體關系的建構,往往要形成一個組織、形成一個論壇,那么這個論壇、組織最早是開會,隨后變成組織,變成了一個共同體。
再者,在散亂式的廣而告之之外,會展傳播還伴隨著定向式的精準溝通,包括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組織間的溝通,企業同企業、組織同組織、非政府組織同非政府組織,甚至政府之間、國家之間溝通。
會展產業屬于現代服務業,它的服務形式包括展覽、會議、活動,而活動又可以包括藝術節、電影節、奧運會、全運會等等,它的服務對象遍布三四產業各個領域,服務范圍又跨越國界,擴展到全世界。一個好的展覽、一個好的會議一定是全球化的,是國際性的。它的服務特征又表現為現場集聚,供需商家的集聚、商業品 牌的集聚、創新創意的集聚、市場信息的集聚、高層決策者的集聚、業內外媒體的集聚。會展傳播的輿論發起明顯地體現出專業化、國際化、市場化以及周期性的特點。
會展文化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它屬于一種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會展倫理則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公平、正義、文明、誠信。而且,這些特點具備國際性,有助于在輿論發起的基礎上發揮習近平主席所講的貿易相通、設施聯通、政策溝通、民心相通的效果,形成一種行為共識。行為共識非常重要,因為共識一旦形成,就可以變成行動,而行動可以改造世界。這樣的情況之下,特定的人群、特定的社會會結成利益共同體,甚至跨出國界也會形成利益共同體,甚至形成命運共同體。
張敏教授表示,世界在華盛頓共識的基礎之上形成秩序已經很長時間了,我們期待形成北京共識為基礎的事實上的中國陣營。會展活動在這中間不僅能夠發揮輿論發起的功能,而且還能發揮一種促進共同體形成的功能,如2015年的北京閱兵、亞太經濟合作組織、G20等等。形成這樣的共同體,進而形成命運共同體,將有利于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實現我們民族崛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