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館,將來進行時
第四屆京交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在這屆京交會的會展活動板塊,場館登上多場論壇的熱門話題榜。作為專業場館管理方,筆者有幸受邀參與了其中幾場,探討場館中存在的矛盾以及場館的將來進行時,引起的關注超過了預期,特此成文,與行業內外關心場館領域的朋友們共同分享。
場館存在的矛盾用“相愛相生”來形容,一點不為過。例如,場館承擔著撬動地方經濟支點的作用,卻是產業鏈中被忽視的一環;政府希望其承擔準公共產品的社會職能,又要自負盈虧,幾乎享受不到任何的扶持政策和財政補貼(可喜的是,在珠海和海口的獎勵扶持政策中,看到了對場館的支持);在追求城市地標性建筑時,場館忽視了功能設計,形成了資產的“空洞化”;漂亮的存量數字背后,效能數字反差極大,使用率令人堪憂,盡管存量效能矛盾如此尖銳,但場館增量仍在不斷擴大中;巨額投資與長回報期和低回報率等問題嚴重。在目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環境下,會展場館作用與地位、期待與行動、外在和內涵、存量與效能以及投資與回報的矛盾會日益凸顯,在以市場為手段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過程中,場館方面要攻克的難題便是如何擴大優質供給和減少無效供給。
其實,會展場館將來時正在進行中。
在去年3月國務院頒布的15號令中,明確提出了場館要兼顧公益性和市場原則,尤其是目前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PPP模式的普及,也讓社會資本逐漸進入到場館投資領域。這種模式對于投資回報率的關注,加速了場館市場化的進程,后期運營能力也成為重頭戲。在項目投標中,運營能力評測已經占到相當大的比重,對于專業化的訴求傳遞到現實中,就是專業力量提前介入到立項規劃,然后貫穿于建設、籌備開業、正式運營和創新管理全程。
當然,場館的將來不止于市場化和專業化。在行業邊界融合的當下,會展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多元化復合趨勢漸生并帶來跨領域管理的挑戰;在五星級酒店管理理念受到認可后,服務標準化也將在場館中推廣普及;在新技術層出不窮中,將實現場館虛實結合、管理高效低能和大數據變現利用的全面智能化。最后壓軸的,必然是利潤化。會展場館將拋開物業管理的模式,而是從資產管理角度關注盈利,盤活場內資產盈利能力,將低效資產轉化為高效資產,實現會展場館的利潤化。
在此,筆者還想說一點題外話,也是個人的一些思考。在會展場館市場化、專業化、多元化、體驗化、智能化和利潤化的將來,會不會出現類似星級酒店評定的場館等級評定標準,能夠反向檢驗“五化”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