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淮:從隱形會展大咖身上學什么
長期以來,中國會展界即有兩類不同屬性的人存在,即顯性大咖和隱形大咖。無論會展企業還是理論研究領域,那些叱咤風云、運籌帷幄之士,抑或數典論道、揮斥方遒之賢,可謂之顯性大咖。同時,還需時時關注,在泱泱會展潮中,一批中流砥柱砥礪前行,將會展玩得縱橫捭闔、意致淋漓。目前正值中國會展業風生水起之際,更應追尋和挖掘這類隱形大咖的生態規律,以為實踐服務。
聞者要問,哪類人屬于隱形會展大咖,他們的生態規律和存在方式如何,究竟從他們的身上又應該學些什么?
這需從會展產業的分類說開去:兩條主線,即展覽與會議。
從國情的角度看,一類服務于國家對外經貿拓展的需求,最早代表國家組織國內優質企業和產品,分赴海外展覽展示,推動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隨著改革開放和體制變遷的演化,他們中的一部分走向了領導崗位,一部分經過市場機制的顛覆,奮戰在展覽一線,還有一部分緊隨市場經濟的脈搏,以職業經理人、合伙人等多種身份,參與到中國會展市場啟動與分割的角逐。
常言道,看一個人能走多遠,需追本溯源探查其原生態家庭。上述隱形大咖,他們身上同樣被深深植入中國會展文化原生的個性。無論走上何種崗位,即使不在一線,依然關注并用國際化和中國特色的思維影響著中國展覽文化。其中一批走在改革開放潮頭之上的專業人士,身上有著濃厚的民族情節,同時又受到國際展覽文化的洗禮,身不在體制外,人卻系會展業,三緘其口,隱于會展江湖。
而更多的一類則隱于產業會展當中。這些人大多具有“天之驕子”的原生背景,又具有“胡服騎射”的革新之舉。他們在面對國際化和市場化的新生存環境,重新煥發青春,成為追隨的典范,產業鏈下游“趨之如騖”的膜拜對象。
這類組織機構和操盤者,幾十年來浸潤于與其相關的產業或行業,更熱衷于為展覽所在的行業、產業代言。一言以蔽之,他們很少與會展圈人“玩兒”,他們“玩”他們的機械、他們的汽車、他們的豬馬牛羊、他們的文房四寶……就是不在會展人的眼前晃悠。間或看到他們的身影或信息,也是通過某承接城市的官方窗口或媒體平臺。
接下來,我們將視角轉入會議行當。
隨著微信的迅猛發展,會展人的手機常會接收到經過專業梳理的系統而規范的行業規則與常識。這類規則的源頭、規范者和踐行者在哪里?事實上,他們不單是行政規范的制定者和踐行者,更是通曉國際慣例的實操者。他們編寫的規范禮儀、程序手冊,稱得上是中國會議服務的典范,完全能夠當做會議服務企業的操典。他們在中國行政體系沉淀和積累的經驗,使其會議技術操盤具有規范性、典范性、系統性、國際性,是中國會議業的一筆巨大財富,而其中具有多年國際會議承接經驗和梳理完善程序的業內人士,將不再僅僅是一位行政官員,就行業而言,他完全配得起會議大咖的美譽。
鑒于此,從他們之中可以看出一位成功的展覽組織者,在深諳展覽規律和技術的同時,首先應成為展覽題材所在產業或行業中駕馭有度、高屋建瓴的領航者,如此策劃和組織的展覽和配套活動才真正具有行業引領者的地位,才能推進展會不斷煥發生機和生命力。一句話,他既要成為一位展覽專家,也要是一位產業、行業專家,如此才可讓展覽的價值真正得到彰顯與回歸。
同樣的道理放置于會議領域,在會議題材的選擇與策劃、會議服務的執行方面,更應向行政操典中探尋有價值的內容,并將政經、產業、企業的會議提升到符合國家戰略規劃、產業需求和國際性政商游戲規則中去,提升整體的策劃和服務水準。如此,中國的會議產業才具大格局,有大作為,而不僅僅滿足于落地經營。
更深一步來看,隱形大咖應根植于產業和市場需求之間。如同產業會展的倡導者、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儲祥銀所說,產業是會展的靈魂和本質,會展是產業的形式和載體。如果說會展是個江湖,一切顯性和隱形的會展大咖都將在產業會展這片新藍海中佇立潮頭。此時,則已無顯隱之分。